生物通-更多新闻
来源:BOB综合登录 发布时间:2025-11-07 18:54:52
RMPore:基于纳米孔直接RNA测序的单分子RNA修饰综合数据库推动表观转录组学研究 在生命科学领域,RNA修饰作为重要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日益受到关注。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发现超过170种化学修饰类型,其中N6-甲基腺苷(m6A)是最常见且研究最深入的mRNA修饰。这些动态可逆的修饰通过写入器、读取器和擦除器蛋白的协同作用,在RNA剪接、亚细胞定位和分子相互作用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当前RNA修饰研究面临严峻的技术挑战。传统的抗体依赖性方法如MeRIP-seq和m6A-CLIP-seq存在抗体可用性有限、分辨率较低(100-200核苷酸)和非特异性结合等问题。虽然酶/蛋白质辅助方法如DART-seq和MAZTER-seq提高了分辨率,但仅适用于m6A检测。 在基因组调控的微观世界里,G-四链体(G-quadruplex, G4)作为一种非经典核酸二级结构,近年来被发现是调控复制、转录和端粒维持的关键元件。其中由DNA和RNA链杂合形成的DNA:RNA杂合G-四链体(hybrid G-quadruplex, hG4)更因其在转录暂停和端粒保护中的独特功能而非常关注。然而由于hG4由不同核酸链杂合形成,传统退火方法会产生dG4、rG4和hG4的混合物,导致其稳定性研究和动态调控机制研究长期停滞。针对这一技术瓶颈,遵义医科大学与河南大学联合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研究,开发了一种紫外诱导光裂解连接子(photoclea 原位肠道菌群编辑:兼容性口服水凝胶微球搭载噬菌体增强细菌性结肠炎治疗效能 在人体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肠道微生物组犹如一个隐秘的宇宙,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在其中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健康平衡。然而,这个精密的生态系统却十分脆弱——肠道病原体感染、抗生素滥用等因素都可能会引起菌群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其中,沙门氏菌等致病菌引起的细菌性结肠炎尤为常见,传统抗生素治疗虽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却像一场无差别轰炸,在消灭坏菌的同时也将有益菌一并清除,导致肠道菌群进一步失衡,甚至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面对这一困境,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细菌的天敌——噬菌体。这些专门侵染细菌的病毒具有极高的特异性,能够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靶向清除目标病原菌,而不伤及有益菌群。然而,噬 在宿主与病原体漫长的博弈中,胞内病原体演化出精妙的策略以在宿主细胞内建立复制堡垒。沙门氏菌作为代表性胞内病原体,通过形成沙门氏菌包含囊泡躲避免疫攻击并掠夺营养。然而,宿主细胞通过产生活性氧等机制持续攻击这些囊泡,如何维持囊泡完整性同时抵御氧化压力,一直是感染生物学领域的关键谜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这项研究,揭示了沙门氏菌通过劫持宿主线粒体柠檬酸载体这一创新机制,成功化解囊泡内氧化危机。研究人员发现,沙门氏菌通过III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seF,将定位于线粒体内膜的CIC招募至囊泡膜,通过调控柠檬酸外排,降低囊泡内活性氧水平和酸化程度,从而为细菌复制创造安全微 基于重组AAV2载体的PEDV S1亚单位疫苗通过增强母源免疫力明显提升仔猪保护效果 在全球养猪业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如同一场持续的风暴,给养猪业带来沉重打击。这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肠道病毒特别对一周龄内的哺乳仔猪造成毁灭性影响,死亡率高达80%-90%。自1977年在英国首次发现以来,PEDV已迅速传播至欧洲、亚洲和北美,2013年在美国的爆发更是造成约16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目前市场上的PEDV疫苗主要有传统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但都存在很明显局限性。灭活疫苗虽然安全性高、生产周期短,但难以激发有效的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弱毒疫苗能引发较强免疫反应,却因PEDV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存在毒力返祖的风险。更重要的是,现有疫苗在诱导足够水平的母源抗体方面表现不佳,无法为最易感的新 肝移植虽然是终末期肝病的根治性手段,但面临着供体器官严重短缺和手术风险高的双重挑战。据统计,约21%的肝硬化患者在等待移植过程中因病情恶化而死亡或被迫退出等待名单。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肝硬化治疗方法。近年来,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非常关注。特别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胎儿肝细胞移植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其疗效和伦理问题仍存在争议。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性的细胞重编程技术,成功将人原代肝细胞转化为具有增殖能力的肝源性肝脏祖样细胞(HepLPCs),为肝硬化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这项发表于《Cell Disco 当我们品尝一碗香喷喷的小米粥时,是否曾想过是什么决定了它的色泽和口感?传统观点认为作物品质主要受品种、土壤和管理措施影响,但近年来研究之后发现根际微生物在调控作物风味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占据植物体表面积大部分的叶际(包括穗部)微生物怎么样影响作物品质,科学界仍知之甚少。谷子作为起源于11000多年前的古老作物,因其高光合效率、低营养需求和卓越的抗旱性,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种植。与小麦和水稻相比,谷子含有更丰富的蛋白质、脂质和类胡萝卜素,是一种营养健康的食物来源。消费的人在选择谷物时,外观和食用特性是最关键的考量因素,其中黄色着色度(主要由类胡萝卜素含量决定)和苦味物质含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 综述:甲基转移酶样蛋白作为核酸修饰和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核心调控因子在疾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意义中的作用 甲基转移酶家族的结构与功能图谱METTL蛋白家族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特征:N端RNA结合结构域、甲基转移酶结构域(MTD)和C端脊椎动物保守区(VCR)。其中MTD包含有序多肽环、NPPF基序和无序环,共同构成S-腺苷甲硫氨酸(SAM)结合活性中心。结构多样性决定了各成员的特异功能:METTL3/METTL14形成核心m6A书写复合物,METTL1/WDR4负责m7G修饰,而METTL2A/B、METTL6和METTL8则主导tRNA的m3C修饰。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的精密调控METTL家族通过多种RNA修饰机制精确调控基因表达。m7G修饰不仅影响mRNA的翻译起始(通过eIF4E识别),还在应激条 WFIKKN2作为HER2阳性乳腺癌血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其在癌症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在乳腺癌精准医疗时代,HER2阳性乳腺癌因其侵袭性强、复发风险高而非常关注。尽管赫赛汀等靶向药物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术后监测仍依赖CT、MRI等影像学手段,存在辐射暴露、费用高昂、操作复杂等局限。开发高灵敏度的液体活检技术成为临床迫切需求,然而现有血液生物标志物如CA15-3灵敏度不足(仅49%),难以满足早期复发监测需求。针对这一瓶颈,Sabbaghian等研究人员在《Biomarker Research》发表创新性研究,另辟蹊径地从HER2基因共扩增角度探索新型血浆标志物。研究者提出假说:与HER2同处于染色体17q臂的共扩增基因可能会产生可检测的分泌蛋白,从而替代HER2实现无创监测。这 综述:ISGylation在癌症中的多维调控机制:通过表型可塑性编织癌症进展网络 ISGylation与肿瘤凋亡调控ISG15在肿瘤细胞凋亡调控中展现出显著的情境依赖性。研究表明,ISG15可通过共价修饰CTBP1,增强其与HDAC1和LSD1形成的转录抑制复合物,进而抑制BAX和E-cadherin的表达。在肝细胞癌中,miR-370通过靶向ISG15的3UTR下调其表达,从而增强IFN-α诱导的细胞凋亡。ISGylation与p53网络存在复杂相互作用。HERC5介导的ISGylation可加速p53的蛋白酶体降解,抑制其促凋亡功能。NFE2L3通过直接诱导ISG15表达,促进p53的ISGylation修饰,进而抑制HCC细胞凋亡。相反,在DNA损伤条件下,p53可 在凝聚态物理的前沿探索中,强关联电子体系始终是产生新奇量子态的重要舞台。特别是当体系处于量子相变(QPT)的临界点附近时,多种自由度的量子临界涨落会催生超越传统朗达范式的奇异多体态和量子临界行为。近年来,传统上与绝缘体磁体相关的磁阻挫(magnetic frustration)概念,在关联驱动的Kondo破缺研究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然而这些新物相的本质仍未被充分探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南方科技大学张文献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他们在重费米子金属TiFexCu2x-1Sb中发现了从团簇自旋玻璃中涌现的量子临界现象。该体系的特殊性在于其磁阻 随着全球塑料年产量突破4亿公吨,塑料污染已成为严峻的环境挑战。传统塑料废弃物的不可持续管理策略加剧了这一危机,促使研究人员从分子层面设计本质可回收的合成聚合物。动态共价化学(DCC)的出现为聚合物循环性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将动态共价键整合到聚合物合成中,实现闭环单体回收,避免传统回收方法常见的性能退化问题。在众多化学回收策略中,环状单体的开环聚合(ROP)及其后续闭环解聚展现出独特优势,可有很大效果预防聚合过程中的副产物形成,同时实现精确的分子量控制。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含动态共价键的小环单体(3-8元环),如内酯、硫代内酯、缩醛等,这些聚合通常由环应变释放驱动(ΔH0时,聚合仅在特征地板温度(Tf)以上 单细胞基因组与宏基因组在土壤微生物组研究中的比较:揭示根际微生物群落动态与质粒传播 在每克土壤中栖息着高达109-1012个微生物的复杂生态系统中,根际区域尤其特殊——植物通过分泌高达40%光合作用产物塑造着独特的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和高度多样性,传统方法难以解析其真实组成和功能。特别是根表面(根面)的微生物与植物存在密切互作,但对其在菌株水平的动态变化和功能差异的认识仍十分有限。以往研究多依赖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技术,但由于土壤DNA提取困难、细胞外DNA干扰(占比高达40%)以及高物种多样性导致的计算复杂性,MAG在土壤环境中往往基因组完整性低且难以捕获质粒。单细胞基因组(SAG)技术通过物理分离单个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扩增,理论上能避免这些局 卵巢癌作为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尽管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但多数晚期患者仍面临复发和预后不良的困境。这种临床治疗瓶颈促使科学家不断探索卵巢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近年来,液液相分离(LLPS)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组织方式非常关注,它通过生物分子凝聚体的形成实现细胞功能的时空调控,但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2 mRNA结合蛋白2(IGF2BP2)通过液液相分离促进卵巢癌恶性进展的新机制。该研究之后发现IGF2BP2在卵巢癌细胞中能够形成具有液体特性的生物分子凝聚体,这些 肠道菌群基线特征决定膳食纤维干预效果:一项基于Prevotella/Bacteroides分层的真实世界研究 当我们谈论“多吃膳食纤维有益健康”时,科学界正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同样的纤维补充剂,有人吃了肠道通畅、代谢改善,有人却毫无反应甚至会出现腹胀。这种个体差异背后的机制究竟是什么?近年来,肠道菌群作为“膳食纤维解码器”的角色逐渐清晰,但菌群本身的高度异质性使得精准干预困难重重。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的最新研究给出了关键线索:你的肠道菌群“底色”,或许决定了膳食纤维能否奏效。技术方法概要研究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招募48名健康志愿者,分为未熟香蕉粉(UBF,含5g RS)、菊粉和麦芽糊精对照组,每周3次干预持续6周。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菌群结 Galectin-3通过相分离机制感知线粒体膜破裂并调控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新发现 当线粒体受损时,细胞会启动一套精细的质量控制机制来清除这样一些问题细胞器,其中PINK1/Parkin依赖的线粒体自噬是最具代表性的途径之一。这一过程不仅对维持细胞稳态至关重要,其功能异常还与多种人类疾病紧密关联,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和年龄相关疾病。然而,科学家们对线粒体受损后发生的分子事件,特别是线粒体外膜破裂后的具体调控机制,了解仍然有限。在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过程中,受损线粒体的外膜会发生Parkin和蛋白酶体依赖性的局灶性破裂,导致内膜蛋白暴露于细胞质中。这些暴露的内膜成分,如PHB2,可作为线粒体自噬受体,直接与自噬相关蛋白LC3-II相互作用,从而标记受损线 肿瘤微环境激活的ROS增强系统通过纳米酶协同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骨肉瘤研究 在青少年骨肿瘤领域,骨肉瘤(Osteosarcoma)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一直困扰着医学界。尽管手术联合化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但患者五年生存率仍不理想,这促使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成为研究热点,其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双重调控特性尤为引人注目——低浓度ROS促进肿瘤生长,而高水平ROS则能诱导铁死亡、凋亡等多种细胞死亡方式。正是基于这一特性,李可等研究人员在《BMC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一项创新研究,他们巧妙设计了一种空心介孔二氧化硅- 基于亚美尼亚假杜擀氏菌ZMN-3胞外多糖的纳米银制备及其抗菌机制与涂层应用研究 在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日渐严峻的今天,开发新型抗菌材料已成为全世界科研热点。银纳米颗粒(AgNPs)因其卓越的抗菌性能非常关注,但传统化学合成方法使用的稳定剂可能对环境与人体造成危害,且纳米银易聚集失活的问题制约了其应用。与此同时,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EPS)因其绿色可降解特性,成为纳米银合成的理想载体。亚美尼亚假杜擀氏菌(Pseudoduganella armeniaca)ZMN-3作为一种稀有微生物资源,其产生的EPS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特性,为开发新型复合抗菌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发表在《BMC Biotechnology》上的这项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利用ZMN-3菌株EPS合成纳米银的抗菌活性、 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K包膜和H聚合酶转录本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及其诊断价值 喉癌作为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全球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12.5万例增至2021年的20.8万例。根据GLOBOCAN 2022数据,喉癌在全球男性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14位,这种性别差异主要归因于男性更高的吸烟和饮酒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如东欧、南美和南亚部分地区,喉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尤为突出,这与社会经济情况、生活方式因素以及医疗资源可及性紧密关联。喉鳞状细胞癌(LS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过程,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不稳定性和细胞通路失调。3p、9p和17p等染色体区域的异常,以及RB1和CDKN2A等抑癌基因的突变,都在LSC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p53、p 锥形束乳腺CT在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与MRI的对比及多维特征预测病理完全缓解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新辅助治疗(NAT)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的重要治疗策略,特别是对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能够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保乳手术可行性。然而,如何准确评估NAT疗效始终是临床面临的挑战。虽然病理学检查是评估治疗反应的金标准,但其术后实施的特性限制了在治疗过程中的实时决策价值。目前,磁共振成像(MRI)虽能提供优异的软组织对比和功能成像能力,但高昂的成本、较长的检查时间以及特定患者的禁忌症制约了其广泛应用。这些局限性促使研究者寻找既能保证诊断准确性又具临床实用性的替代影像技术。锥形束乳腺CT(CBBCT)作为一种新兴的专用乳
版权所有@ BOB综合登录 苏ICP备07505803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 211300
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025-57303372 信息中心电话:025-57312761
在线联系QQ: 56923097 电子信箱:569230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