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小龙虾营养饲料技术 赋能合肥龙虾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BOB综合登录 发布时间:2025-06-23 22:46:47
2025 年 6 月 20 日,合肥龙虾产业智汇交流会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成功举办。长三角(江苏)小龙虾产业科技与人才创新联盟秘书长、盐城工学院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所所长王爱民教授受邀作主题报告,以其团队十年深耕的科研成果,为合肥乃至全国小龙虾产业破解发展瓶颈、实现绿色高效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与技术方案。 近年来,我国小龙虾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3 年,小龙虾总产值达 4580 亿元,养殖面积 2950 万亩,产量 316.10 万吨,成为淡水养殖第四大品种。安徽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小龙虾主产区,2024 年养殖面积已突破 800 万亩,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从稻虾综合种养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合肥作为安徽小龙虾产业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连续举办 23 届合肥龙虾节,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然而,产业繁荣背后隐藏着深层挑战。王爱民教授指出,当前小龙虾产业面临 双重过剩 困境:一方面,长江中下游主产区季节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5-6 月集中上市的时候导致价格暴跌,2024 年合肥市场小龙虾批发价较 2023 年同期显而易见地下降,2025年受到加工厂库虾、小青等需求旺盛及前期干旱对产量的影响,出现了小虾紧俏,大虾表现平平;另一方面,区域性结构矛盾显著,东北、西北等新兴产区因苗种、技术限制发展缓慢,而南方冬养区又面临消费淡季的市场风险。 饲料环节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 200 余家小龙虾饲料企业虽形成 150 万吨产能规模,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高蛋白指标,忽视氨基酸平衡与消化率,导致 “高蛋白低效率” 现象都会存在。改为部分企业盲目追求高蛋白饲料,忽视氨基酸平衡与可消化蛋白,导致 “高蛋白低品质饲料” 现象存在。养殖户对饲料认知不足,投喂技术粗放,进一步加剧了养殖成本上升与水体污染问题。 王爱民教授的报告以小龙虾摄食生理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他指出,小龙虾作为 偏肉食性的杂食性甲壳类,其摄食行为具有非常明显节律性 —— 夜间(21:00 至翌日 6:00)摄食活动最强,肠道食物饱满指数较白天明显提高,这一发现为科学投喂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消化生理方面,小龙虾具有胃容量小、肠道短的特点,肠道排空速度快,50% 排空时间仅需 3.72 小时,99% 排空需 10.48 小时。这一特性决定了其对饲料稳定性的特别的条件 —— 水中稳定性需达到 3 小时之后,以确保摄食效率。王爱民团队历经十余年营养生理、精准营养需求及饲料技术探讨研究,成功开发小龙虾绿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既满足了小龙虾底栖摄食习性,又实现了环保高效,使饲料系数降低至 0.9左右,较传统小龙虾饲料利用率提升 10%-15%。 针对小龙虾营养需求,王爱民教授展示了团队多年研究数据:稚虾阶段(1.0-5.0g)蛋白质需求为 34%-35%,幼虾(5.1-20.0g)为 32%-33%,成虾(20.0g)为 30%-32%,脂肪需求随生长阶段从 7%-8% 逐步降至 5%-6%。特别的重要的是,他强调营养平衡比单一指标更重要,提出理想的蛋脂比为 32%:6%,糖脂比为 34%:6%,并首次在国内建立小龙虾 钙石 - 蜕壳 - 生长 调控模型,通过饲料钙磷精准配比(1.5-2.0:1)和水体钙硬度管理,改善小龙虾蜕壳与生长状况。 在饲料技术创新方面,王爱民团队突破了多项行业瓶颈。针对传统饲料蛋白源单一问题,他们开发出 动物性蛋白与植物性蛋白动态配比 技术:稚虾阶段采用 60% 动物性蛋白与 40% 植物蛋白,成虾阶段则调整为 40%:60%,既保证了生长需求,又降低了饲料成本,显著改善肉质品质。 针对小龙虾蜕壳难题,团队研发出 促蜕壳功能性饲料,通过添加雨生红球藻、虾青素及复合矿物质,构建了 营养 - 激素 - 酶系统 调控网络,有效促进小龙虾蜕壳,减少蜕壳不遂情况,提升虾体规格。 在投喂技术上,王爱民团队制定了国内首个《克氏原螯虾养殖精准投饲作业规程》,提出 四定原则:定时(上午 7-9 时投喂 30%,下午 4-6 时投喂 70%)、定质(饲料粉尘率 5%)、定量(幼虾投饲率 7-10%,成虾 5-7%)、定位(全池均匀投喂,稻虾田重点投放在岸边浅水处)。配合自主研发的无人机精准投饲系统,提升投喂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推动物联网技术在水质监测、投饲管理中的应用,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生长预测模型,实现精准化、智能化养殖。 重点突破小龙虾水花苗规模化繁育技术,解决当前苗种供应不稳定问题。团队已在合肥开展试验,通过离体孵化技术将水花苗成活率提升至 80% 以上,计划 2026 年实现产业化推广。 探索小龙虾加工废弃物(虾壳、虾头)的资源化利用,开发甲壳素、虾青素等高的附加价值产品,构建 “养殖 - 加工 - 废弃物利用” 闭合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王爱民教授自 2015 年起专注小龙虾研究,组建了江苏省首个小龙虾营养与饲料创新团队。作为团队带头人,他带领 7 名博士(其中 2 名教授、3 名副教授),在小龙虾营养需求、饲料研发、投饲技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授权发明专利 10 余件,制定行业及企业标准 6 项,获得全国商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其团队研发的 “绿色低碳养殖技术” 使小龙虾平均规格提升 20%,养殖周期缩短 15 天,该成果被评为盐城工学院 “社会服务十大典型案例”,并获《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等主流媒体专题报道。2024 年,团队与合肥当地企业合作建立 “长三角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助力合肥龙虾产业向 “高品质、高的附加价值” 转型。 王爱民教授的报告以扎实的科研数据和创新的技术方案,为合肥龙虾产业拨开了发展迷雾。在科技赋能下,合肥小龙虾产业正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变,从 “传统养殖” 向 “智慧农业” 迈进。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由长三角小龙虾产业联盟主办的第四届长三角小龙虾产业科技学术会议,将于 2027 年在合肥举办,届时将汇聚更多行业智慧,共绘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随着更多像王爱民团队这样的科研力量深入产业一线,合肥乃至全国小龙虾产业必将迎来绿色、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时代。
版权所有@ BOB综合登录 苏ICP备07505803号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镇镇北路36号 211300
固城湖螃蟹授权咨询电话:025-57303372 信息中心电话:025-57312761
在线联系QQ: 56923097 电子信箱:56923097@qq.com